第120章 都事 朝堂上没有女人的位置。 天理把她们驱赶进了闺阁, 成为红楼小院里的易碎物件, 受着君臣、父子的万般呵护,待嫁时就是被估价的瓷瓶, 挪动起来不需要顶天立地的志向。 太后花鹤娓出身显赫, 是花家的贵门嫡女, 及笄前没有见过墙外天,及笄后仍然守着深院墙。她从夫君手中夺走了这世间至高无上的权柄, 却始终没有跨出那条线, 而是垂下了珠帘,谨慎地端坐其后。 大帅戚竹音同样出身显赫, 是戚家的将门嫡女, 打仗前也定了人家, 打仗后无人敢娶。没有该得的封赏,只有玉龙台前的退让,礼部说她不配享有身后名供庙堂的特权,戚竹音这个名字, 至今都被打为启东小女, 只要戚时雨的儿子们争气点, 兵马大帅的职位轮不到她。 薛修卓最初没有想要扶持灵婷的念头,当他知道皇嗣是女儿身时,那种极端的失望让他马上改变了策略。但是当他见到灵婷时,却改变了主意。 因为灵婷太像了光诚帝了。 只要是上了年纪、见过光诚帝的老臣,都能一眼看出灵婷的出身——这是李氏伦下的异类。 永宜年间东倒台,光诚帝出的唯一理由就是探望患病的秦王, 以及秦王貌美如花、无力反抗的子。光诚帝在永宜年后期没有宠幸的妃嫔,他病倒以后,身为皇后的花鹤娓就把持了前朝与后,严防他再诞下皇嗣。在这层层围墙里,光诚帝把目光放到了他的儿媳身上。 可惜秦王妃生了个女孩儿。 光诚帝像是头殚竭力的老狮子,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连眼皮子都没有抬,彻底绝了雄心壮志。秦王不知是否听说了什么,没多久就病逝了,死前把灵婷扔出了阒都,然而她像是命中注定,又被香芸捡了回去。 薛修卓才找到灵婷时,她举止俗,已经十几岁了。薛修卓想要把她拉回皇嗣的位置上,如果没有剔骨的决心,是决计办不到的事情。最初很难,她在香芸坊里荒废了太多的时光,要把那些多余的痕迹擦抹掉,她自己若是不够坚定,薛修卓即便有通天之力也做不了。 可是灵婷竟然一步步把自己“纠正”了。她把那些鄙轻薄的东西一点点从自己身上刮掉,最初认得字不多,就彻夜苦读,写不好的笔画,就没没夜地练,她似乎是老天留给李氏江山的最后余力,让薛修卓在那颓败的局势里,看到了细微的亮光。 数月以前,的雨雾笼罩着合花,齐惠连在阁楼上回绝薛修卓的时候,灵婷正端坐在席上写字。 她写字很用力,几乎要把纸张写破了。 灵婷写完了,侧头看着淅淅沥沥的雨。她看了许久,没有表情。晚些薛修卓来陪灵婷用饭,她坐在下首,吃得很规矩。薛修卓讲究食不语,他们用饭时从来不会讲话。饭后他会考灵婷功课,这是一内的头等大事,灵婷要答得干脆利落。薛修卓从不打骂她,却比谁都要苛刻。 “先生,”灵婷俯首时停顿片刻,说,“我要换先生了吗?” 薛修卓整理着册子,漠然地说:“此事不该你考虑。” 灵婷默然,她撑着身,听着薛修卓站起身,往门边走。她忽然侧过脸,看着薛修卓,说:“因为我是个女人吗?” 薛修卓站定,转回身,也看向灵婷。灵婷的眼睛不会躲闪,她的冷静与薛修卓如出一辙。 “我是个女人,”灵婷说,“如果新先生是为了这个缘由不肯教我,那么我请求见他一面。” 薛修卓又转过了身,换着鞋。外边的雨声加大,他说:“不是,你与他没有师生缘分罢了,我还会继续教你。” “缘分是最不可将就的事情,圣师难求,我不愿就此错过一位先生,”灵婷撑着身,已经站了起来,“先生。” 但是薛修卓没有理会,也没有回答。他掀了帘子,候在外边的小厮连忙撑伞,他也不让下人碰册子,下了阶就走了。 灵婷站在原地,透过那帘子的空隙,看见薛修卓晃了几下,便消失在雨中,她就知道这是薛修卓无声的拒绝。不论别的人如何评价薛修卓,在灵婷眼里,他温和儒雅的面具下都是极端的冷静,他甚至有一些自负,不会被人摆布,也很难听进人言。 灵婷只能作罢,她坐回去,翻开薛修卓留下的策论,临摹着薛修卓的字。可是她永远也写不像,因为她不会圆润地收敛,她的笔画犹如钢锋,从来不会绕弯子。 * * * 数月以后,酷热的烈暴晒着玉龙台,那里密密麻麻地跪着朝臣,是以海良宜为首的寒门官员。六月以后,韩丞带回了来自他本家的男孩儿,并且声称此子是李氏遗脉。 海良宜的病情在姚温玉的悉心照料下有所回转,他上朝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内阁元辅的身份驳回了韩丞的折子,并且要求公验此子的身份。但是李氏的皇帝都死完了,光凭太后也无法确定此子到底是不是李氏遗脉,双方陷入僵局,谁也不肯再让一步。 “我在永宜年间是八大营同知,还是光诚爷麾下的头号将领,我有光诚爷的托孤私信在身,元辅,这也不够吗?”韩丞近来得势,也敢在朝堂上反驳海良宜。 海良宜病后力大不如前,站立片刻便会心慌手抖,他出列,说:“空口无凭,指挥使若是肯把私信公示于人,由内阁审查,你我也不必再在朝堂上做这样的口舌之争。” 韩丞心里冷笑,眼下没有皇嗣,帝位空悬才是海良宜该着急的事情,他这般不肯让步,必定是已经物好了人选,便说:“如今帝位悬空已经月余,元辅还要等什么?内阁商议来商议去,也没有商议出一个章程么?” 海良宜浑身冒汗,他有些闷,便歇了口气,才说:“我们重理宗谱,寻到了前头燕王庶孙次子仍在槐州,这是有迹可循的李氏血脉。依照规矩,如今的储君人选,非他莫属。” “燕王是万宣年的槐州王,嫡系战死落霞关,往下推的庶系皆是旁支,细算起来,如何能称为李氏血脉?燕王庶孙次子已经年近古稀,如何还能主政?”韩丞一哂,“况且这路途遥远,崎岖颠簸,这样折腾他,他又如何能受得住?元辅,此事本无法细谈!” 双方争执不下,外边跪着的还有国子监学生。太后隔着珠帘听了半晌,才说:“此事虽然迫在眉睫,但也还有商议的余地。阁老,内阁佐政,哀家没有一件事情敷衍了事,你有异议,大可到了明理堂与哀家面谈,让学生们散了吧。” 她讲得细声细语,海良宜却听出不悦。 韩丞虽然力推此子,却始终是以前八大营同知的身份上奏,没有让世家官员跟着附议。这一是为了事成以后,韩家能够成为新帝的唯一依靠,二是为了避嫌。 避嫌这两个异常重要。 花思谦和潘如贵都栽在了不懂避嫌上,结营私是朝中大忌。太后重新主政的时不短,她如今就好比是皇帝,最见不得的就是臣下汇聚成力,形成能够胁迫她做决策的力量,因此没有为了示好而提拔寒门官员,也没有为了稳固权柄而提拔世家官员。她似乎明白了大周已经走到了某个节点,与其再像几年以前,把希望寄托于傀儡,不如给自己。 海良宜一病两个月,其间寒门官员风声鹤唳,以孔湫、岑愈为首,多有私议,屡次上奏求请太后让海良宜回朝理事。不仅如此,太学学生也胆敢清谈国事,六月才到,已经有了太后夺权自立的风声。 太后没有对海良宜明谈,却增加了内宦前去探望的次数,这是种变相的催促,所以海良宜六月才到,病情刚刚好转,就上朝了。虽然他在过去数十年里,都坚称自己不结、无派系,可他已然成为了天下寒士的风向,这是他想要否认都否认不了的事情,他已经成了某种强力的“势”。 海良宜病了,天下人便慌了。海良宜驳回了韩丞的奏请,太后还没有答复,官员和学生们就已经跪了一天。他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太后的心病,远超行事跋扈的韩丞。 海良宜强撑着身体,说:“国子监学生本就有议事之职,朝堂乃是天下瞩目之地,有谈,才有策。太后如今主政勤勉,事事躬亲,可是官员设立,便是为上分忧,为下理事的。他们忧心国事,是大周之福,况且储君之事不是家事。臣以为,让他们在此,才能畅谈新帝一事。” 堂内不闷热,各处都吊着竹帘,镇着碎冰。对于海良宜而言,甚至有一些凉。他答完此话便垂首而立,珠帘后方的太后静默半晌,等到海良宜腿脚酸痛时,才缓声答复。 “阁老说得在理,哀家便听你的。燕王庶孙次子一事,哀家还没有见过族谱,不好下定论。但是韩丞的人已经到了,你是要由大理寺佐查,还是刑部佐查?哀家都听你的。” 作者有话要说: 如果一个角的出场理由不具备说服力,行动不具备逻辑,那么他不论是男是女,都改变不了故事的崩塌。我起初做有关人物的思维导图时,想到了女角可能会被讨论,但是没有想到是有了她们整本书够不够正剧的讨论。戚竹音出现的时候就有人提到了我是自我代入玛丽苏,但其实前年将进酒在微博放过几个段子,当时出现的人物里就有戚竹音和灵婷。 如果她的出现不合理,那么换成他就一定合理了吗。 第121章 良宜 散朝后, 海良宜不要人搀扶。孔湫等人都知道阁老要强, 只敢跟随其后,看海良宜独自一人蹒跚挪步, 缓慢地往下走。 海良宜那身官袍浸在斜晖里, 像是道融于绚丽的疤痕。去年的这个时候, 他率领百官上朝,是何等地气势昂扬, 如今在他身上已然找不到振奋的意气。 海良宜走到了尽头, 停下脚步。他慢慢地转回头,看着阶上的官员, 又看着明理堂飞檐上最后的余光。 “天要黑了, ”海良宜温和地说, “你们路上当心。” 孔湫不知为何,在这一刻忽然心生害怕。他跨出一步,想要搀扶住海良宜,微微哽咽地喊着:“老师!” 海良宜摆了摆手, 转身走向了门。 燕王庶孙一脉是海良宜最后的阵线, 他看那落被高楼埋没, 有种力不从心的觉。他知道韩氏子登基意味着什么,这场仗打了三十年,他的稳健求和没有得到任何胜利。 他只能尽力地燃烧自己,将这一把老骨头也丢在烈火中,期望着溅出的火星能够点燃已经沉寂太久的夜空。大周进入了漫长的黑夜,他似乎是仅剩的火把, 但是他至今无法承认,曾经与他殊途同归的齐惠连等人是败了。 他看着那些天才犹如星,一颗一颗地陨落,最后留下的自己曾经是那样的不起眼。 三十年前,海良宜不为成败。三十年后,海良宜殚竭虑。他踏实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意图拉住进前冲的齐惠连,但是他没有做到。没有人知道,东僚属全军覆没的那一夜,是海良宜这一生最痛心的时刻。 天已经黑了,海良宜走到门口,已经气吁吁。他抬袖拭着汗,看见站在轿子边等待他的姚温玉。姚温玉来扶他上轿,他坐下了,在姚温玉将要放下帘子时,对姚温玉说:“元琢,我有一桩心事未结,你明就替我跑一趟芜城,今夜就收拾行囊吧。” * * * 几后再次上朝,太后已经免了海良宜站立。但是她越是这样礼贤下士,越意味着她对海良宜的不正在加剧。因为这几都察院的言官齐心协力,共同将韩丞骂得体无完肤。要求公验韩家子的呼声随之高涨,这股紧紧簇拥着海良宜的浪正在迫使太后让步。 太后夙夜难眠,她的犹豫不决让韩丞陷入了绝地,韩丞也逐渐回过味来,这是要太后借刀杀人的意思,只要自己不堪重负,死于骂声,太后便可以立即扶持韩家子登基,杜绝韩丞谋权的可能。等到了那个时候,她就能专心与寒门对峙,不论是冷置海良宜,还是更换内阁元辅,都能办得比此刻有余。 韩丞不肯就此罢休,把到手的权贵拱手让人,他就是熬,也要熬死海良宜! “如今局势不稳,东北的离北虎视眈眈,东边的中博蠢蠢动,内阁若把储君一事一拖再拖,没有新帝,难道天下以元辅马首是瞻吗?”韩丞在连的舌战里已经斗得嘴起泡,他猛然挥袖,说,“我看元辅聚集群,阻挠立储,就是其心可诛!” “你含血人!”岑愈身为言官之首,厉声说,“立储一事连商议,指挥使迟迟不肯公验皇嗣真身,到底是谁在阻挠立储?先前天下归心,若非指挥使执意围捕定都侯萧驰野,阒都怎么会陷入如此境地!若要问责,你首当其冲!” “好啊!”韩丞一声冷笑,指着岑愈,“萧驰野刺杀先帝,我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兼任八大营总督,围捕此人天经地义!你说我办得不对,就是说他行刺一事做得对!你与萧驰野、沈泽川俩人私不浅,岑寻益,刑部也没查到你头上嘛!孔泊然,你们俩人不愧是同窗好友,我韩丞羡慕得很!” 孔湫面上浮现怒,他说:“你胡说什么?萧驰野到底有没有行刺先帝一事还在查办,就凭你韩丞空口无凭,刑部干脆不要干了。再者我们私宴小聚,你韩丞不在场么?你也吃了不少酒!” 韩丞说:“我是锦衣卫,随时听记就是本职,你们重臣私聚,我若不到场,如何能听得确切?我已叫人把那夜详谈的事情全部誊抄给了太后,我清白啊!你们敢么?” 潘祥杰前头受过萧驰野相助,近来在朝上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生怕被牵扯进去。韩丞又正权势滔天,指哪儿他就去哪儿,见着他们又吵了起来,嘴翕动,往后小退了几步,没敢话,打定主意要当个缩头乌。 几方逐渐骂上了头,岑愈嘴皮子最了得,把韩丞骂得里外不是人,就算韩丞想要忍,这会儿也气冲五脏,指着岑愈的手使劲抖。但是他仍然保持着清醒,两眼一闭,滑跪在地,豁出去似的大哭起来。 “太后!”韩丞伏地痛哭,“太后!臣心如月,皎皎洁洁!围捕萧驰野是我的错,行刺先帝是我的错,连如今储君无人也是我的错!我本为臣,甘愿为君死,甘愿受君罚!有罪,便都是我韩丞的罪!是杀我一人,还是杀我一家,主子怎么判,我就怎么受!” 孔湫觉得此人厚颜无,当即抬手摘了乌纱帽,说:“我于跟此等小人同列!若是皇嗣不能公验真身,这个官,我孔泊然不做也罢!” 太后霍然起身,掀开了珠帘,冷冷地把他们挨个扫视一遍,最后落在韩丞身上,说:“朝堂议事,你哭什么?站起来!”随后又看向孔湫,“你好歹也入了内阁,算是次辅,是主持国家朝政的人,动不动就以罢官相,是要威胁哀家就范,还是想要沽名钓誉,你自己心里最明白!哀家自从代行天子之权以来,事无大小,皆要详细询问内阁,有什么事情说不明白?你非得这般步步紧!” 群臣皆跪。 “先祖定下后不得干政的陈条,哀家三番五次僭越,本已愧面先祖。此次建恒突然病逝,若非你们屡次哀求,哀家哪里肯再来这前朝主事?如今没有皇帝,哀家膝下无人,不过是个孤寡妇人……”太后说到此处,眼含热泪,“光诚爷在时,何曾叫哀家受过这等委屈?!” 韩丞似是被帝后深情所动,伏地掩面啼哭不止,说:“光诚爷在时,臣也不曾受过这般的对待。我深知自己是个鄙薄肤浅的人,不过一介武夫,不敢同内阁诸位大臣相提并论,更不敢与元辅皓月争辉,我是对李氏忠之切,之深,才敢把皇嗣还送于朝。元辅,何至于此啊?!” 韩丞屡次把火引向海良宜,孔湫中气闷,艰难地说:“太后……元辅之心,皇天可鉴。立储之事,绝非小事,眼下难关重重,大周已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若不能谨而慎之,只怕后患无穷……” “哀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连召集各位大人在此详谈。”太后缓复情绪,说,“光诚爷以后,皇嗣凋零,到了如今,竟然找不出一位储君来。越是难关,越该齐心协力。韩丞,你就把光诚爷的私信出,由在场诸位公验吧!” 韩丞哪里有什么托孤私信?他死撑着不肯给,就是在和海良宜、太后比谁更能拖。一旦海良宜松口,寒门官员的浪一散,太后主政的心思就无法遮挡,到时候只能选择让他手中的韩家子登基,那时他就是真正的托孤大臣了,韩家鼎盛之状就在眼前。太后如今想先死他,他心里明白,便更加大声地哭起来。 韩丞捶顿足,说:“诸位怀疑我的赤忱忠心,不如叫我死!我弟弟,嫡亲弟弟!为了追捕那萧驰野,现在还落在茨州为质。我为先帝伤了一只眼睛,为光诚爷挨过三把钢刀,我岂是为了一己私就诓骗天下的斗筲之辈?!” 他们你来我往的全是私,哭声、骂声充斥着朝堂,谁也没有再提起燕王一脉,孔湫跪着,却已然凉透了心。 海良宜今没有开口讲过一句话,他撑着椅把手,忽然站了起来。无数目光都汇聚于此,寒门官员期盼着元辅能够翻转局面,再定乾坤,世家官员默不作声,以待良机,他们注视着海良宜,就像是过去那样。 海良宜咳了起来,他干瘦的手颤抖着以帕掩血。他咽了些唾,缓缓环视着这大殿,接着缓缓环视着这些脸,最后看向太后。 “当年李氏为王,天下经历数年征伐终于归一。百年以来,大周历代朝臣无不殚竭虑、鞠躬尽瘁。永宜年间阒都城墙虽然陈旧,但其风骨犹在,气魄犹存。永宜年初,渝州齐惠连连中三元,太学就此鼎盛。姚家三师虽是世家出身,却广开言路,不拘一格提拔贤才。今还在这朝堂上的寒门学子,多是那段时期涌入朝中的。” 孔湫俯首,在回溯中,忍不住低声呜咽起来。 “然而永宜中兴不过是昙花一现,十年才到,光诚爷便龙体抱恙。而后世家再度兴盛,门第之见分划太学,永宜年至咸德年间,阒都没有寒士入朝,这是世家的朝堂。” 潘祥杰面讪讪,叩着头不作声。 韩丞想要说什么,海良宜却骤然提高了声音:“咸德年间,国库空虚,臣请求花思谦账,他协同当时还任各部尚书的世家官员避而不答,屡次敷衍!同年厥西遇灾,哀鸿遍野,臣再次迫花思谦账,他闪烁其词,不久后中博兵败,战后六州粮仓一夜全空!这笔账,直到今,花思谦也没有代清楚!是他的错,还是在场诸位推波助澜的错?!” 潘祥杰一惊,赶忙说:“此事当时大理寺已经——” “臣海仁时,自归朝以后,屡次进谏,要求公验韩氏皇嗣真身。韩丞迟疑不决,至今不肯付托孤私信,无法,臣便主持内阁探寻皇谱,最终奏请太后,择立槐州燕王一脉为储君,无果。” 太后被这昂的语调震退了半步,那珠帘“哗啦”地散在她身上,她惊疑不定地看着海良宜。 海良宜在燃烧,他中的怒火抑了整整三十年,此刻烧得他意气重现,烧得这堂震惊,他说:“国之衰微,这是我为元辅的错!我一生为君进谏,得而不得已然无畏!既然生谏不能,那么今,我便死谏大周!储君可立,但绝不能册立韩家小儿!储君可立——” 说时迟那时快,海良宜振起的衣袖犹如焚烧的落叶,在众人眼前随风而起,跟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重响,血花迸溅。 堂死寂,太后手脚冰凉,险些滑倒在地。她的眼睛艰难地追寻着,从那溅开的鲜血,落到了海良宜身上。不消片刻,朝官员惊声而起,孔湫几乎是膝行着爬过去,扶着海良宜。 “仁时……”太后声音颤抖,“何至于……何至于此……”bjZJnF.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