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就 给冯慨之了,工部那边最近都 忙, 不出身,可冯慨之却大把大把的时间。 好在冯慨之也不是头一次做这种事情了,轻车 路的,没多想就答应了。 这次选址就不在城里了,而是在京郊外头,离京城也不算太远,但周边却都是乡下。 这里地方大,能建大上许多的纱厂。开工建厂之后,萧瑾又问了一下纱场那边最新的动静。 其实以杜嬷嬷的本事,萧瑾完全可以当个甩手掌柜。杜嬷嬷虽然管纱厂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已经把这里管理的井井有条了。纱厂里头的各项规章如今也都建了起来,比朝廷之前定的规矩可要全面多了。 萧瑾于是特意去了陈太妃 里,特意同她分享杜嬷嬷的成绩。 李太妃如今的 子简直不要太舒 ,萧瑾没有后妃,这 中一切事物皆由她打理。虽说李太妃并不是一个过于强势的人,但她手上有 权,试问 里谁还敢不服她?李太妃深知,自己的这些体面都是萧瑾给的,因为越发同萧瑾一条心。 这两年来,不是没有人在她耳边吹风,让她催促萧瑾赶紧成亲,赶紧立后,但李太妃都当做耳旁风、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她看得出来,萧瑾觉得自己年纪还小, 本就不到成亲的时候,就算 他,也得等他自己长大吧,如今说的太多反而容易 怒圣上让他对着干。 所以陈太妃对着萧瑾的时候都是格外好说话,这次听萧瑾说让她再挑选一批女官,回头管着京郊那边的纱厂,也是毫不犹豫地应下。 至于别的,提都没提。 萧瑾 意极了,心里觉得陈太妃可真是贴心,不愧是他父王留下的一大助力呢。 萧瑾对着第二个纱厂还有些别的打算,他准备在里头挪出一部分的纱放到福田院,回头让他们自己织,卖出多少都算他们自己的。如此一来,老弱病残才有养活自己的本钱。 夏国的纱卖得格外红火,不过短短两月,便隐隐有占据齐国市场的风头了。 齐国皇帝本来还不太在意的,如今看这架势才知道不好,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些夏国人倘若真心与咱们作对,又何必把价格 的这么低呢?这岂不是送钱给别人花,难道夏国的皇帝真的这么闲吗?” 对于这一点, 朝文武都想不通。方丞相倒是猜到了一些,不过他也没有什么证据,冒然说出来的话,以圣上对他的态度肯定是觉得他再胡扯。 到时候他还别在 朝文武面前丢个面子,何苦了? 就连方丞相都闭嘴了,其他人哪敢多话? 好在齐皇也不需要他们附和,不管夏国的意图究竟是什么?但是有一点他知道自己想的肯定没错,那就是——夏国肯定不安好心。 这是他在长久以来的教训中得到的经验。 反正一个夏国扯上关系的准备好事儿。 如今民间都用上了夏国的纱,齐皇对此忧心不已,但是又不想降低本国纱的价格。 这一降,可就没有再涨回去的机会了。可这么放任夏国嚣张,他却又不甘愿。 苦心冥想之后,齐皇动手,给蜀国皇帝朱庭玉写了一封信。 想必厌恶夏国的,应该不止他一个吧。 作者有话说: 轻容纱,出自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纱之至轻者,有所谓轻容,出唐《类苑》云:‘轻容,无花薄纱也’。” 第121章 合作 ◇ ◎故技重施惹人嫌◎ 齐国与蜀国, 关系并非有多么轻厚,早年间,齐皇甚至对蜀国的领土动过心思。不过, 都说义动君子, 利动贪人,这两人后来摈弃前嫌,也是因为有夏国这块大肥 在前面吊着, 勾得这两个人情不自 地坐上了同一条船上。 齐国同夏国的恩怨由来已久,蜀国却不然。 朱庭玉的心思也好猜, 原来蜀国与夏国相差无几,夏国甚至还时不时有求于蜀国,如今夏国蒸蒸 上, 蜀国却在原地徘徊不前,怎能让人不嫉恨? 朱庭玉也就是没跨过心里那道坎儿, 才做出了那么多前后不一的事。 他收到齐皇书信时,正在料理林家军一事。 这林家军自得了薛仁之后, 渐强大,已经与朝廷的正统军无异了, 听说近些 子还四处招揽人才, 似乎是要建立一个国中之国的意思, 把朱庭玉急得直上火。 这里头还有不少他想不明白的地方。若说林家军的名头、实力厉害,他也是早有听闻, 可之前却也没有像如今这样所向披靡, 仿佛是有什么人在背后指点一样。 朱庭玉笃定林檀背后有高人, 却不敢肯定这人究竟是林檀自己找的, 还是夏国那边故意安 的。真要是夏国安 的, 那夏国就真的该死了。 若要对付夏国, 先得让齐国帮忙将林家军这批人彻底歼灭。 因为是齐国求他帮忙的,故而朱庭玉回信的时候也理直气壮地提了要求——他准备向齐国借兵。 齐皇收到回信的时候也是气得半晌没缓过来。 都说夏国最不要脸,怎么他瞧着这蜀国人才是真正的厚颜无 之徒。怎么着,他若不借兵的话,蜀国难道就不帮忙了?如今两国合作,为的是往长久的利益,又不在争着一朝一夕的长短。 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 前头那占尽了风光的李垣乔也听说了齐皇的烦闷。作为如今的御前大红人,李垣乔自然得替齐皇排忧解难的,是以他便建议道: “您若久久拿不定主意,不妨回蜀国皇帝一封信,告诉他齐国如今上要对付燕国,下要对付夏国,借不出兵来。” 齐皇哼了一声:“倘若朕这么说,你以为蜀国那群人 还愿意跟在咱们身后做事儿,必然早就一拍两散了。” 他们两国合作乃是出于利益,若是没有利可占,蜀国人保准跑的比谁都要快。 李垣乔笑着道:“您若是不提个意见,他们自然是要跑的,可若咱们这边出了一个好点子,臣不信蜀国皇帝不动心。” 齐皇眼睛一亮:“……什么点子?” 李垣乔探下身,对着齐皇的耳朵低声说了两句。 齐皇越听越是 动,待李垣乔说完,他一把拍在椅子上:“朕怎么就没想出这样的好点子呢?还得靠李 卿啊!” 当初他一举将李 卿提拔上来,真是他这几年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了。 齐皇等不住了,又赶忙给蜀国的朱庭玉又写了一封信。这样的大事儿,齐国单独来做也不是不可以,可是代价太大了一些,若要找个人共同分担才是最好的。 齐皇也不怕蜀国不答应,明摆着能赚回本的好事,蜀国怎么可能不答应。 至于夏国,他说真的中计了那也是夏国人罪有应得,他们也只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理由十分充足。 夏国人还不知道齐国跟蜀国如今不清不楚的关系。 萧瑾也没注意到,他虽然时常派人前去打听两国的消息,但他也不能一天到晚盯着,朝中毕竟还有那么多的情要做。 张崇明能够领着人先将各奏书看完,但是最后做决定的还是萧瑾,这一点谁也不能代劳。 萧瑾最近见得最多的就是关于考课的奏书。 他一直想改革官员考课,只是以前的吏部尚书姜明还在的时候,对此并不上心,可以说是从来没管过?等程长庚上任之后,此事才渐渐有了些明路。 不过,这件事情推行起来一直不大容易,每每都会遇到阻拦。去年年节之前,程长庚便已经将全套的 程整理好了,只待萧瑾审核完那边可以立马推进。可坏就坏在不少人混明白了、混习惯了, 本适应不了任何改变,一个劲地反对考课改革。 也是因为由他们阻拦,这件事情才拖到了今年四月份。眼看已经不能再拖了,萧瑾强势 下了其他一切反对的声音,一意孤行下了旨,决定从今年开始正式推行新的考课法。 新法一出,立马就引起了轰动。 不少人讨厌归讨厌,却还是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这个新法。经历了这么多,他们也明白了许多事情,最重要的一天就是——朝中诸多事不是他们讨厌就能改变的。 倘若这件事情只是圣上执意推行的话,他们还能倚老卖老前去反对,可圣上下了圣旨之后,张丞相外加六部尚书都公开站在上那边,他们得罪了谁也不能得罪这些人。 为今之计,也就只能好好钻研钻研这新法,看看到时候还能不能钻一点空子。 可他们越看越心凉,新的考课之法完全是绝了他们想稀里糊涂混 子的念头。 新法实行过后,考课便是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还需要写一封长长的文书,详尽罗列自己当官之后的功过行能。更有甚者,这期间还有各地新成立的督察院时不时地给你来一套明察暗访,若是被他们揪住错处,那可真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 力其实一般人能受得住的? 切完后升迁的途径便于这考课彻底联系在一起,一切只看考课,能升就是能升。不能升就不能升,也彻底绝了他们动歪心思的可能了。 至于这群未来的督察官们,因为朝廷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手,所以萧瑾打算先让这批进士来试一试。 等他们在冯慨之手底下学完了之后,萧瑾又将他们打包转去了御史台,先适应一下这气氛。 等他们到了各地当督察官时,气氛大抵也差不多。 萧瑾这么做也是别有用心。 虽然他这御史大夫不干好事儿,但是御史台里面的好御史还是有不少的。萧瑾给进士们挑了不少老师,唯独没有最大的那个御史大夫戴冒。 萧瑾总觉得这人有些拎不清,让进士们跟着他,别说学点正道了,会不会走上歪门 道都难保证。 所有人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www.bjzjnf.com/ig/huan.png) 喜喜,只除了那位先前得罪了萧瑾的戴冒戴大人。 遭报应了不是? 戴冒对此颇有怨言,论资历论学识,御史台里头哪个御史能比得过他?可如今圣上全然不看这些,故意将他晾在一边,可真是气死人了。 戴冒找到王从武,质问:“你不是说咱们圣上不是小气的人吗?不会给我穿小鞋吗?如今呢?如今是个什么情况!” 王从武故作不知:“如今怎么了?” “圣上叫人前去教导新科进士,整个御史台登得上场面的人都在,唯独忘了我,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王从武毫不犹豫地就开始胡说八道:“别多心,这是圣上怕你累着了,他多体恤臣子啊,我要是您,早就受宠若惊了,哪还有您这样青天白 亲自跑来闹。闹什么呢?有什么好闹的呢?圣上是短了你的吃的还是短了你喝的?” 戴冒被说的哑口无言,他什么都没短,可就是被排斥在外了。 “看你也说不出什么来,只需扪心自问没有做过错事,又何必自己胡思 想呢?” 戴冒唉声叹气,但是没有做过错事,可他说过错话呀。 这话说多了也没意思,罢了罢了,这回只当是他的报应吧,希望圣上的恶气来得快消得也快,大不了以后他少说话多做事儿,不在惹圣上不高兴就是了。 经此一事之后,戴冒才恍然明悟:他们圣上内里有多记仇、多小心眼儿! 戴冒这番编排没敢告诉任何一个人。 萧瑾刻意忽略戴冒之后也觉得高兴,高兴了半 ,晌午时分正好收到了苏仿的来信。 信上说,这段时间来占城稻在两广一带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收获的稻子一年比一年多,这半个月,各地收的粮食都存在粮仓里头,已经![](//www.bjzjnf.com/ig/ya.png) 仓了,不仅是他们,民间百姓也是基本不愁吃了。 韩攸想问的便是这粮种该怎么用?仓库里攒了这么多,足够夏国全体百姓吃上一年了,这粮种继续存着已经没什么必要了,是靠着这些粮食,将占城稻往北如今发展?还是扩大粮仓,以无偿的形式将粮种散去各地,造福千千万万的民众? 占城稻的种植面积已经拓展至两广大半的地方了。有的就算没种上,手底上都是有粮种的,这些人就算吃不习惯占城稻的味道,可韩攸觉得,他们总有一天,也会主动种上这高产的稻子了。 另一边,齐皇已经收到了蜀国皇帝的回信。 他们的妙计得到朱庭玉的肯定,齐皇别提多骄傲了,他在外头不便说什么,但是等回了 便会沾沾自喜。 “蜀国那个狗皇帝总算还是有点见识。” “夏国那帮兔崽子的好 子到头了,当初他们算计咱们的粮食,这次就要坑死他们的稻子。把稻子都买回来,选个合适的时机在高价售出,国中无粮,看他们买不买!” 作者有话说: 萧瑾:朕好怕哦……bJZjnF.com |